
《中原文物》

瓷器类文物修复研究初探
对瓷器类文物进行修复就是指对破损的瓷器类文物进行后期的加工和修复,让瓷器恢复到和原来相差无几的面貌,能够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保存。在瓷器修复行业中,重要的修复技艺有金缮、无痕修复等,还有现在新兴的3D打印材料修复,这些修复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将已经损坏的瓷器类文物恢复如初,从而能够对瓷器类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
1 我国瓷器烧造工艺
我国的瓷器烧造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兴盛不衰,是和瓷器烧造过程中详细的分工以及瓷器烧制技术工艺不断创新密不可分的。
第一步,取土。瓷器制坯及配釉中的重要原材料就是瓷石以及高岭土。氧化钾及氧化钠含量较低的瓷石经常用在制胎的过程中,而氧化钾及氧化钠含量较高的瓷石经常用在制釉的过程中。在瓷器制造的各种步骤中,取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排在第一位,将收集到的瓷石以及高岭土采用人工碎土的方式碎成碎块状,再使用水碓将之打成粉末状。
第二步,练泥。用水碓将瓷石以及高岭土舂捣成粉末之后,需要进行淘洗、沉淀、除舂,以提高瓷坯的成型质量。在做釉的过程中还需要在釉浆中加入釉灰。将过滤之后的泥浆注入泥匣中继续进行沉淀,接着制成称为“不子”的泥块。
第三步,拉坯。将制成的泥块放在轮车上,轮车高速旋转过程中,工匠用手巧妙施力将泥块变成模子的样式。拉坯成型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没有什么造型的碗以及盘子等圆形器物都是通过拉坯成型的。
第四步,印坯。泥块拉坯成型之后成为器坯,器坯在模子上套着进行拍按,促使泥坯形成薄厚均匀的质地,之后从模子上褪下来在阴处自然晾干。
第五步,修坯。修坯也被称为“利坯”,就是将尺寸定好的器坯,采用特制的刀进行修整,让整个器坯保证内部光滑、外部平整,从而能够初步形成器物的形状。
第六步,画坯。烧制青花、釉里红等釉彩瓷器的时候,器坯制成之后,需要在胎体上对纹样进行绘制。
第七步,施釉。施釉就是指在已经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涂上釉浆,这是进入窖烧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第八步,满窖。将装着瓷坯的匣体放进窖内等待烧制的过程称作“满窖”。窖内各个部分的温度并不是一样的,存在些许差异,满窖的时候在保证火路通畅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的瓷坯要求的温度的不同,将其放置在窖内不同的位置。将瓷坯安置合适之后用砖将窖门进行封堵,只留下一个放柴火的洞口,方便点火。
第九步,加彩。釉上加彩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之后会第二次进窖,依靠低温将彩料固态化。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及各种彩绘瓷都属于这种。
第十步,烧炉。绘制好之后的釉上瓷器需要在狭小并且直立的圆筒形的烘炉内放置,用800摄氏度的低温进行烘烤,从而对颜色进行固定。
2 现阶段瓷器修复技术
2.1 原始修复技艺
①锯钉。锯钉就是将开裂的器物采用钉子铆接起来。实际上就是用专用的钻,在瓷器的残片上打眼,打眼应该刚刚好能够放入铆钉。打眼的时候不能打穿,一旦打穿器物就报废了。打眼的数量需要根据破损面的长度确定,如果破损面较长就多打几个眼。打眼完成之后需要使用镊子、钳子以及锤子等工具将铆钉固定,同时将断面铆紧。锯钉过大、过多都会影响美观,过小、过少则不能达到对断面进行修复的目的。通过锯钉对文物进行修复,不会渗漏并且修补痕迹明显,能够给瓷器文物带来全新的品位。
②金缮。金缮主要是采用天然材质对瓷器进行修复的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金缮修复广泛运用在瓷器修复上,在对瓷器进行修复的时候,需要按照此物的特征对黏合剂进行选择,将断裂或者破损的瓷器进行黏合修复。对于一些破损较为严重的瓷器,也会采用陶瓷和金属等作为胎骨进行修复,之后对表面进行处理,最后涂上相应的颜色完成修复。
③复烧。破损的瓷器采用釉料连接之后重新送回窖炉中进行烧制,也被称为“热修”,采用的是以旧补旧的方式。复烧这一修复工艺主要是在已经完成的器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烧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会进行复烧:一是古代非常贵重的瓷器器身出现破损会采用旧瓷加以修补,使用釉料进行黏合之后送入窖炉中低温进行反复的烧制直至恢复原样。二是一些烧制时间不够或者破损较少的瓷器会重新上釉放进窖炉内进行烧制,这种烧制手法已经和瓷器修复内涵脱离,经常在现代陶瓷设计创作中应用。
上一篇:文物物流供应链构建研究
下一篇:文物材料原子光谱分析标准样品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