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

国风七夕丨又是一年七夕时 来看河南文物如何“

来源:中原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04日 04:54:17

妇好鸮尊:300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

夜空晴朗,群星闪烁,织女拱手跪坐,牛郎牵牛举鞭,白虎张口奔走,玉兔安详静卧。

汉画像石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翦伯赞先生曾说,假若将汉代石刻画像等艺术中所凝固的汉代人民现实生活的形象加以有机组织,则两汉的历史“将会在我们面前浮凸起来,表现为一种立体的形象”。这些汉画像石将带领我们抵达1800多年前人类的所思所想,近距离感受汉代社会风情,了解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情感和风俗。

其中,出土了185件玉器,人首蛇身玉饰就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对,造型精美,雕工精细,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玉水平的先进。

“牛郎织女星座”画像石:刻在石头上的情感和风俗

青玉人首蛇身饰:以 “合欢”之愿展示深厚情谊

彩陶双连壶:爱情的象征

据了解,青玉人首蛇身饰出土于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经过清理后发现,墓坑内共有两具棺椁,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石器、竹器和丝织品等230多件,涵盖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两具棺椁中出土的青铜器分别带有“黄君孟”和“黄子作黄夫人孟姬”的铭文,由此推断出这座墓葬是春秋早期黄国的国君孟和夫人孟姬的合葬墓。

玉饰作侧面人首蛇身样式,人首相对于反向蜷曲的蛇身构成两个圆环。两件玉饰正反两面纹饰略有差别,皆作侧身人形。左侧玉饰正面人首部分为剔地阳刻,背面全部为阴刻,蒜头鼻,具有男性形象;右侧的玉饰两面均为阴线刻,悬胆鼻,正面为“臣”字目,背面眼睛呈圆圈形,似为女性形象。耳佩圆环者为男性,另一件为女性。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不仅色泽光亮、纹路清晰,还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相依相偎、携手共进的美好状态。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结婚时就已经有喝交杯酒的习俗,如战国楚墓中曾出土的彩绘联体杯,即为结婚时喝交杯酒使用的“合卺杯”。

该尊整体呈鸮形,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小耳高冠,胸略外突,双翅并拢,两足粗壮有力,四爪据地,宽尾下垂,作站立状,形态生动。

这件马褡是洛阳民俗博物馆的藏品,质地为白色麻布,两侧有布兜,上面用蓝色线条针绣有“幸遇七月七牛女长相会”“民国三八年九月廿三日”字样及喜鹊等象征七夕的图案。马褡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搭配对比明显,刺绣线条均匀,凸显出北方地区民间刺绣的审美情趣。

画像石出土于河南南阳市白滩,长188厘米、宽51厘米、厚29厘米,目前藏于河南南阳市汉画馆。

七夕刺绣马褡:寄托家中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大河村出土的这件彩陶双连壶亦是双腹相连,成双成对,造型新颖,色彩鲜艳,是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彩陶中唯一的一件联腹壶,堪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艺术精品。

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在白河两岸盛传不衰,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明初,南阳“七夕”仍很盛行,流传“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等俗语,这天各戏班子公演《天河配》。七月初七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报晓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河南南阳唐王府博物馆藏有10余件明代鸳鸯造型青铜砝码,其中雄性的有冠为鸳,雌性的无冠为鸯,造型独特,象征着成双成对,寓意吉祥。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画像石上左方七星环内刻一玉兔,左下方四星环内刻一躬身跽坐女子,为织女星座;右刻一牧童扬鞭牵牛,上有三星相连的牵牛星座;中部六星,上二星相连,中三星相连,下刻一虎,昂首翘尾。

其实,现代诸多民俗类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1976年,妇好鸮尊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时是一对,皆青铜制,一件通高49.5厘米,重16.7公斤,另一件通高46.8厘米,重16公斤,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它是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商王武丁赐给妻子妇好的一个酒樽,是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

上一篇:博物馆的力量丨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知识竞答活动
下一篇:中原文物见证中华文明 大河网文博系列策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