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见证中华文明丨皓月千里“玉”见你
《西京杂记》中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书》中说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也是因“妙丽善舞”而博得武帝宠爱。
白玉浅浮雕如意
出土这件玉戚的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也就是著名的虢季墓。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在春秋时期被北方的晋国所灭。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在三门峡上村岭一带发掘了虢国贵族墓地,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为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以及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的虢季是西周晚期的虢国国君,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周宣王时期的重臣虢文公。虢季墓中随葬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兵器、车马器和玉器等珍贵文物。选择这件青玉戚随葬,正是因为它是王者和王权的象征,彰显着墓主人的崇高身份。
(大河网)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椅子还未被发明的先秦时期,跽坐是最符合礼的标准坐姿。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帝王与大臣们议事时,双方都以跽坐为主,这种坐姿体现了一种平等性,是恭敬虔诚的表现。
玉戚
这件玉器造型呆萌可爱,它有着齐刘海式的西瓜头造型,额头很宽,脸有点像孙悟空,大大的眼睛略显无辜,蒜头鼻,双手扶着膝盖,手臂稍微向内弯曲,显得恭恭敬敬,乖巧听话。玉器的颈下和后脑处有个小孔相通,身下两腿之间也有一孔用于佩带或插嵌。
统筹:银新玉
青玉龙首璜,春秋文物,1988年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北侧黄季佗父墓出土。
这件玉跽坐人形佩,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这件玉器由青色玉石制成,采用圆雕的雕刻手法。第一眼看到它您是否联想到跪坐微笑小人的乖巧表情包呢?
玉龙佩是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佩饰玉,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单体玉龙脱离了春秋晚期该类器物较为单一的造型,出现了更多的新样式。楚国玉龙更是以其飞扬灵动、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其中的代表。
双龙首璜,最早见于史前红山文化晚期,西周开始逐渐流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其造型可能源于雨后的彩虹,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虹霓之形。甲骨文中的“虹”的写法,恰似二龙首共身的璜形。最迟从商代晚期,人们就将虹视为双龙之首,并能啜饮河水。传世文献中有虹霓饮水、饮酒的记载,虹能化为龙,或化为璜,因此古人援引其形制而为配饰。
青玉龙首璜
玉跽坐人形佩
白玉舞人佩
这对白玉舞人佩的造型正是对汉代舞者长袖善舞、腰姿轻盈的传神写照,从中可一窥两汉文人诗赋中那种翔鸾舞凤、飞燕惊鸿的动人舞姿。
鸟形佩呈伏式状,商代后期文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代表着商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准。
商代晚期,聪明的商代人已经将他们所钟情的各种鸟儿都刻画在此时空前发达的玉石上。1976年,举世瞩目的安阳殷墟妇好墓问世,墓葬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鸟形玉器占很大的比例,这件青玉鸟形佩就是其中一件。
淮阳位于河南省东部,在春秋时期地属陈国,公元前479年,楚灭陈后改属楚国。从历史上看,淮阳自春秋末期到战国晚期一直是楚国的军事重镇,并在战国晚期一度成为楚国的国都,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文化积淀也很丰厚。1979年到1980年间在淮阳县城东部的平粮台发掘了一批战国晚期的楚国墓葬,出土了大量楚国玉器,这件青玉龙形佩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
这对玉舞人所呈现的“翘袖折腰”舞姿,是当时流行的舞蹈“长袖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也是汉代玉舞人最为多见的造型。长袖舞始于战国,汉代是其艺术水平的巅峰时期。舞者手中无所持,仅凭长袖飞舞的千姿百态来传达情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人类信仰的起源总会被赋予美好的神话。鸟是商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对象之一,这源自人类早期对未知而神秘的自然产生的敬畏与崇拜之情。
青玉鸟形佩
戚,也就是有齿的端刃器,又解释为“两侧有齿的扁平斧”,一般是作为礼仪用器,不具备实用的武器功能。玉戚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时候就是仪仗用器,在以王权为中心的商周两代,玉戚更是上升到了王者的象征,在众多的礼器中属于最高规格,主要用于治军,同时也是仪仗器和祭祀礼器。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政权格局的变化,玉戚逐渐失去了王权的光辉,除仿古玉器作品外,便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