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

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七丨璆琳之光 泽润

来源:中原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4日 04:15:58

策划:董林 刘雅鸣

周人赋予玉器特殊的道德内涵,让玉器成为礼制的载体。春秋战国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至清;葬玉制度至西汉更为强化,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可见一斑;唐代则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等。

君子如玉

——南宋戴复古

玉器的发展在西周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文献及考古材料反映的周人用玉观念及用玉制度,可以分多个层面。《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天子礼祭天地四方神祇使用的礼器皆为玉器,名目有璧、琮、圭、璋、琥、璜。所谓“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不光祀天用玉,天子祭祖也以玉成礼。

9月6日,镇平这座离黄山遗址50公里的县城,车来人往。街头店牌,随处可见“玉”字,提示这是一座与玉结缘的地方。近年来,玉雕加工已经遍布全县1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其中玉雕专业村50个,玉雕专业户近1.5万户,拥有大型玉雕专业市场10个,各类玉雕精品门店、摊位3万多个,县内外从业人员达40万人。真可谓村村机器响,家家琢玉声。

而这个时期出现的杂剧中,《对玉梳》《玉玦记》《紫箫记》《双鱼记》等都有美玉的形象。玉脱去了本质,不仅是一块天然的矿物质,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更是美好事物与高尚情操的象征。文人对玉的文学关照,不断丰富着玉器“人格化”的内涵。

“黄山遗址出土的玉石料极其丰富,砂岩质的制玉石工具2.3万余件,另有玉器百余件、独山玉半成品或废品500余件、玉片3500多件、玉料4500余件。”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

在一座墓葬里,一排细小的骨片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每一块骨片长约1厘米,两端打磨圆滑,推测是串缀起来的冠饰。打孔、串缀起精美的玉石和骨片,可以想见,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图画。这是古人审美意识的滥觞,标志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报文化报道组

——《越绝书》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体量最大的巨型玉雕,开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这块重达3500公斤的艺术珍品,原材料系南阳独山玉。

随着铁质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琢工艺特别是透雕技艺有了快速发展。平顶山应国墓地,南阳淅川县下寺、和尚岭和徐家岭等楚国墓葬等,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礼玉和生活用具,造型别致,纹饰流畅,工艺精巧。

电商搭平台,试水互联网。近年来,从最初的地摊经济,到如今火遍大街小巷的电商直播,“玉雕+互联网”模式迅速在全省铺开,新密玉雕师陈红卫经历了这一全过程,他说,线上直播销售已占九成。

除此之外,朝堂之上封赏用玉,如圭、璋;诸侯间问聘用玉,如环、瑗;贵族参加礼制礼仪活动用玉,如璜组佩、梯形牌组佩;日常佩戴把玩用玉,如发饰、耳饰玦、觽、小串饰、腕饰;祈求不朽的丧葬用玉,如口琀、瞑幕、握玉、踏玉等。

——唐王昌龄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石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玉逐渐从通神所用的神器,发展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费孝通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从发现一件玉铲开始,经过数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找到了通连独山的古河道及码头,几千年前,“黄山造”的玉器便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南北。

《诗经·国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此外,管子论玉有“九德”说、荀子论玉有“七德”说、刘向论玉有“六美”说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先秦各家之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说,玉,石之美。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除了作为“美石”,具有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外,自商周始,人们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情操的寓意。

上一篇:中原文物见证中华文明丨皓月千里“玉”见你
下一篇:“豫”见文明!中秋佳节和中原文物来一场约会